□宋恕(綿陽)
近日,想起平武的煽鐵溝古鎮(zhèn)。
當年,被譽為“第二都江堰”的武都水庫下閘蓄水,兩岸斷崖壁立,奇峰陡峭,峰壁對峙,雄偉險峻,水面浩瀚如海,波光粼粼,風景秀美,景色怡人,造就了涪江六峽。而起點處的平武煽鐵古鎮(zhèn),則淹沒在水面之下。
煽鐵古鎮(zhèn),平武人稱煽鐵溝,是平武的重要場鎮(zhèn)。當年官府為了解決傳遞緊急公文和信息,在縣境內設驛傳6處,鋪遞28處,煽鐵溝與清漪江流域的要道牛角埡山路銜接,成為重要關隘。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政策,外地人口紛至沓來,平江路上來往人口驟增,行人絡繹不絕,煽鐵溝以至成東路官道上的最為繁榮的商阜和物資集散地,人口日漸稠密,逐漸從鋪遞發(fā)展為東路官道上的重要場鎮(zhèn),繁榮近800年。
煽鐵溝一直是平武區(qū)一級基層政府所在地,在1958年平江公路通車前,平武至江油的老路,行人均要從煽鐵經過,古道雖然經過多次整修,也僅僅是人行驛道的規(guī)模。盡管如此,這條路從古至今仍是保持著甘肅與四川聯(lián)系的大動脈,商貿馱運,茶馬易市,肩挑背負,滑竿轎夫,行人旅客,住來不絕,煽鐵古鎮(zhèn)也長期保持繁榮。
上世紀50年代我在江油讀書,曾隨兄長多次由武都徒步來往平江老路,到過煽鐵溝古鎮(zhèn),當時煽鐵溝街道長約兩華里,青瓦民房錯落有致于古石橋兩頭,有寺廟兩處,其中一處后改為學校,寺廟香火旺盛,時有香客出入,路邊小吃店密集。街道較為整潔,有小飯館、小茶館七八家,酒雜百貨店鋪數家,“雞鳴早看天”的旅店、騾馬店棧房兩三處,場頭場尾都有年代古老的松樹、皂桷樹,樹身偉岸,盤根錯節(jié),遮天蔽日,形如傘蓋。場頭供銷社后院內,有一古戲臺,臺口雕花撐弓、中間額枋戲裝人物雕飾、戲臺梁枋傳統(tǒng)彩畫依稀可見,前沿雕花華板,邊壁上有壁畫,頗為精細,可惜的是大多殘損。
石拱橋是煽鐵溝古街的標志性建筑,這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古橋,橋面兩丈有余,跨度七八丈,為單孔半圓形石拱橋。橋面為拱形,設石梯步,南面梯7步,北面梯8步,有“七上八下”的講究。橋面東西兩邊安置有石欄板,每邊的石欄板用12根石柱鑲成,石板上刻有龍、鳳、鴿、花草等浮雕圖案,雕工極為精細。橋拱頂部安置了一條用整塊石料雕琢而成的造型生動的石龍,龍頭朝北,面對涪江,龍尾朝南,作昂首翹尾狀,龍身隱藏在拱石之中。龍頭活靈活現,龍嘴微張,口中有一圓形石珠。最讓人驚嘆的是橋拱不用榫卯銜接,無灰漿粘接勾縫,全靠石構件本身重量相互壘砌、疊壓承托。如此巧奪天工,民間傳說:石匠“掌墨師”曾得魯班托夢指點……
當年,橋頭立有一“修橋碑記”,字跡模糊,依稀記得此橋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修建,是當地鄉(xiāng)紳、寺廟香客會眾集資、官府贊助修建云云……后來石碑已損毀。當年森林茂密,流水豐盛,橋下水深盈丈,橋拱倒映水中,形如滿月,加上山光水色,煽鐵古鎮(zhèn)掩映其中,成為平江路上一景。
這座橋造型精巧、牢固美觀,在工程技術等方面,充分展示了古代卓越的建筑藝術水平,1980年該橋被平武縣列為文物保護建筑。再后來,由于要修建武引水庫,經過多方勘查、選址,最終將石拱橋搬遷到響巖新場鎮(zhèn)。但人們對煽鐵古鎮(zhèn)一直有深厚的感情,來往于平江路上的平武人,每當車行至煽鐵溝舊址,看到浩瀚的水面,眼前總要幻化出當年場口碩大的皂桷樹和掩映水中形如滿月的石拱橋,因為這里承載著平武人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