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唐乾元二年(759)入蜀,在嚴(yán)武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唐寶應(yīng)元年送嚴(yán)武返京途中,因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叛亂被迫滯留綿州,后寓居梓州。唐大歷三年(768)出蜀,有《杜工部集》傳世。
海棕行
左綿公館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
龍鱗犀甲相錯落,蒼棱白皮十抱文。
自是眾木亂紛紛,海棕焉知身出群。
移栽北辰不可得,時有西域胡僧識。
唐寶應(yīng)元年(762)七月,杜甫送嚴(yán)武返京,因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叛亂,他被迫寓居綿州,住在綿州驛館,附近一株大樹引起他的注意,遂寫下了《海棕行》。
《海棕行》首聯(lián)“左綿公館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字面意思是涪江畔的左綿公館附近,有一株高聳入云的海棕樹。
詩中的“左綿”是綿州的代稱,最早出現(xiàn)在左思的《蜀都賦》,“于東則左綿巴中,百濮所充”,得到歷代文人的追捧,并在詩文中廣泛引用。詩中的“左綿公館”,是官府驛館,遺址在今天的李杜祠附近,杜甫流寓綿州時就住在那里。
《海棕行》中的“海棕”是什么樹?唐代劉恂著《嶺表錄異》稱之為波斯棗木,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波斯棗生波斯國,彼人呼為窟莽。晉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狀》則記為海棗樹,也有人稱四川金果,泉州地區(qū)稱為萬年棗,番中名為苦魯麻棗。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萬年棗“南番諸國皆有之,即杜甫所賦海棕也”。
從上述文獻(xiàn)可以看出,當(dāng)時的綿州與海外有了文化交流,這首詩也成為研究唐代綿州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詩中“移栽北辰不可得,時有西域胡僧識”也值得深究。詩的字面意思是,將海棕樹移栽到長安無法實(shí)現(xiàn),只有經(jīng)常到綿州的西域胡僧能認(rèn)出這是什么樹。這兩句詩的背后,杜甫是想含蓄地表達(dá)自己仕途不順、才華難施,無法進(jìn)入政治中心,只有來自西域的方外之人,能夠理解他的懷才不遇。
?詩中的“西域胡僧”是指來自西域的僧人。西域胡僧是佛教傳入中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動者,他們來綿州或路過綿州應(yīng)該與佛教文化傳播有關(guān)。在綿陽境內(nèi),保存了不少唐代時期與佛教有關(guān)的文物古跡,綿陽城區(qū)以碧水寺摩崖造像、西山玉女泉摩崖造像為代表。各縣(市、區(qū))也有隋唐時期的摩崖造像留存,游仙區(qū)魏城的北山院、石堂院等在考古界很有影響力,這些都是唐代綿州佛教文化的見證。
?詩中的“時有”二字,說明來綿州的西域胡僧不少,來得還比較頻繁。綿州人對此并不排斥,體現(xiàn)出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但也不排除有朝廷重視佛教背景的推動。杜甫的這次記錄,成為研究唐代綿州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據(jù),這也是杜甫《海棕行》作出的又一大貢獻(xiàn)。
?。ǜ⒔^察記者 張登軍)
編輯:譚鵬